江苏:以更实举措不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
近日,江苏原始创新“喜报”接踵而至:发现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选《科学》“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绘制迄今第一条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以长文形式刊发于《科学》;再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成果发表于《自然》……
江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1820”策源行动,着力打造基础研究高峰。2024年,省政府新设规模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科技厅加快建设3家基础科学中心,开展首批“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启动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以经费“单列”、政策“利好”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
科学探索——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
去年12月,《科学》杂志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团队进入公众视野。
时针拨回至去年1月,该团队在燕山地区距今约16.3亿年的地层中,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壮丽青山藻”,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时间提前了约7000万年。
这是我国唯一入选此次榜单的科学发现。朱茂炎介绍,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复杂生命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的奥秘以及元古宙地球环境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考。
早在2016年,朱茂炎团队就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并推断“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应当更早”。为了论证这一推断,他们默默进行了长达8年的深入研究。
基础研究每个看得见的高光时刻,背后是看不见的漫长蓄势。
去年12月20日,《科学》以长文形式,刊发南京大学唐卿研究员和沈树忠院士等联合中外多家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他们历经6年,创新性地结合超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手段,绘制出迄今第一条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首次勾勒出早期地球生命演化的总体面貌,引发国际关注。
江苏历来重视基础研究,鼓励科学家们在“无人区”自由探索。
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全国有5个项目获奖,江苏占其二——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的“铌酸锂光子芯片”项目和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的“信息超材料”项目。这两项研究此前均获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
近年来,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国拨经费数额,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底,我省出台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布局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主要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推动我省基础研究高原上起高峰。
遨游前沿——打造“试验田”、赋予自主权
既基础又前沿,既严谨又自由。在设于南京大学的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带领团队遨游探索,乐此不疲。
2024年,杜灵杰作为“世界上首次在凝聚态系统中观察到引力子激发”的科学家,备受科学界关注。近期,他正“泡”在实验室里,希望通过引力子激发来探寻凝聚态系统中更加微观的物质结构。这项研究得到省自然科学基金攀登项目300万元经费支持。
“稳定的研发经费,令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更有底气。”杜灵杰认为,江苏对基础研究全面展开布局,试点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是前瞻务实之举,“基础研究的进步才能带来后续应用技术的发展,投资基础研究就是投资未来”。
2024年,省科技厅将包括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在内的3家单位纳入我省首批“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围绕科技奖励提名、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申报指标、外国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13条支持政策。此举正是江苏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提升自主创新策源能力决心的体现。
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艇……当这些智能体“集群化”行驶、飞翔、航行时,怎样确保它们互相间高效协同、安全避障?近日,在设于东南大学的江苏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里,多个项目团队正在开展相关应用数学研究。
“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都需要数学学科作为先导。”该中心执行主任、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虞文武介绍,中心纳入“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后,探索交叉研究、自主研究、引才育才等体制机制创新,成立一年以来,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交叉大团队,共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任务。
夯实底座——科研新范式、应用为导向
科学前沿无尽,探索未有穷期。2024年10月14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再次传来好消息:团队在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经国际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测试,面积1.05平方厘米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8.2%,7次刷新该尺寸的世界纪录。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这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并有效缓解当前光伏发电成本高昂的问题。”谭海仁告诉记者,近期团队正专注于钙钛矿材料的界面钝化处理,减少能量损失并延长电池寿命,未来将为钙钛矿电池的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去年11月颁发的202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基础类项目多达38个。在CAR—T免疫细胞治疗技术、飞控系统智能诊断等基础研究方向,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持续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为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科学底座。
基础研究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实体化运行省三大基础科学中心,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根植‘从0到1’的原创力策源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