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之责 昆山奋力书写答卷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已经“十七连丰”,在此前提下,“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6月27日,昆山市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之责,奋力书写更加精彩的乡村振兴昆山答卷。会上,昆山市乡村振兴局揭牌。

近年来,围绕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昆山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0年,在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昆山位列县级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在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绩考核中均位列第一等次。同时,获评江苏省唯一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受到国务院表彰。

“优秀成绩单绝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昆山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于徳山指出:“要想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我们就要迎着挑战上、顶着压力闯、奔着目标干,全力以赴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科技赋能 抢占农业现代化建设制高点

流水线全自动水稻育秧、无人机喷洒农药、无人机插秧……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不禁感叹昆山这座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高。截止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95.3%,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5%。昆山也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江苏省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

走进昆山市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育秧中心,从种子准备阶段的浸种、脱水,到播种阶段的上盘、上土、洒水、播种、覆土,再到立苗阶段的自动码盘、叠盘暗化,以及培苗绿化阶段的运输、水肥管理等全过程,全部通过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全自动流水线作业,实现了水稻育秧的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高效化管理,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优势明显。不仅提高了秧苗的质量,而且节省场地,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一倍以上。”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育秧流水线

育秧中心的投入使用,为巴城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尝试,而这只是昆山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全市还建有粮食产地烘干中心26处,建成并挂牌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处,申报建设苏州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处,并计划在2022年前,建成苏州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处。

与此同时,昆山不断加快数字农业转型升级,通过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以信息化抢占农业现代化建设制高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智慧农业“昆山之路”。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乡镇1个、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家、智能农业示范单位2家、苏州智慧农业示范基地9家,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申报1家。

一大早,巴城镇的常建华就来到他承包的池塘检查大闸蟹的生长情况,他对大闸蟹的习性了如指掌,这得益于当地建设的智慧农业平台。自2018年开始运行,平台就建立了19类186项2000单项数据标准,养殖户远程就可以实时监测虾蟹的水质环境,并享受鱼病远程会诊服务。大闸蟹品质和产量提高了,常建华的年销售额也水涨船高,现在他不用再为温饱发愁,他的目标就是打响自己的品牌。在昆山,像常建华这样的还有很多,智慧农业的迭代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数字化、智能化的甜头,让他们在田间地头看到大有作为的未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昆山全面摸清了稻麦、蔬菜等农业生产家底,开展农田连片和闲置地整治行动,试点休耕轮作,实施“稻+N”综合种养,打造出一批如“巴城葡萄”、“巴城大米”、”玉叶”、“润正”、“上膳源”等省内知名农产品品牌。2018年,昆山市创立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昆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昆味到”打造成昆山市农业品牌的一面旗帜,有效促进了昆山市农产品溢价和品牌化增值。如今,农业已经不再是填饱肚子的营生,而是能干出名堂的事业。

改革创新 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

日前,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10个2021年度节地模式(技术)先进典型案例,昆山选送的“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周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节地模式”位列榜首,在全省推广。

祁浜村是个历史底蕴深厚的传统水乡村落。近年来,由于众多村民外出务工、求学,村里不少宅基地和房屋闲置。最萧条时,村子常住人口仅有100多人,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如何在乡村振兴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祁浜村选择了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激活土地要素,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于是,在保留村庄自然风貌基础上,该村对低效、零散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布局,整合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和释放了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和潜力,打造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香村·祁庄,开创了独具江苏特色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节地模式。

香村·祁庄

漫步其间,破旧的空置农房摇身变成大受欢迎的特色民宿,房前屋后的杂物堆变为别具特色的清新菜园,杂乱无章的河道整治成碧波荡漾的诗意空间。从“经济垫底的落后村”到“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祁浜村实现了华丽的精彩蝶变。该村还围绕村民和游客不同需求,配套开展道路改造、桥梁修整、三线入地改造、污水管网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农耕文化展区、特色农耕体验区建设,系统推进了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打造了游客打卡的“乡愁寄托地”。这些项目不仅每年为村民及村集体增加近百万元的租金,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老村庄重聚人气,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心愿。不少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发展农家餐饮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据统计,2020年祁浜村人均纯收入为42594元,较2016年增长了31%。

资源的盘活为祁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并不是个案。淀山湖镇红星村探索出“低保(边)户+银行+第三方”的以房解困模式,淀山湖镇永新村探索出“合作社+农户+第三方”的以房入股模式,张浦镇金华村也探索出一条村集体主导的发展模式。由此,2020年昆山成为了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与此同时,2017年昆山对农村进行“政经分开”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切实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融合发展,促进富民增收。《昆山市农村“政经分开”改革实施意见(试行)》荣获了当年度“全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奖”。

淀山湖镇红星村

可以说,改革创新让昆山开拓出了一个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模式。随着“一村一规划”的实施,昆山市结合各自村庄特点进行设计,同步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同时做到各有千秋,村庄公共绿地、绿化景观和美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在此基础上,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多渠道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新四军淞沪抗日根据地”歇马桥、“葫芦村”六如墩、“金砖水乡”祝家甸等特色精品乡村品牌。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个,苏州市级美丽乡村14个,苏州市级康居特色村5个,苏州市级三星级康居乡村220个,基本实现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康居乡村建设全覆盖。

人才培育 积蓄农业农村发展内动力

农业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培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正如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翟超群所说,现在做农业,要讲科技含量,善于经营管理。将来的农民是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群体,他们的队伍壮大了,才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为此,近年来昆山始终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为抓手,不断强化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出台帮扶奖励政策、搭建载体平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256余人次、认定高素质农民1377名,数量位列苏州市第一。

“2017年,我们率先成立了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专司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发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2018年昆山市面向农民举办大专、本科的高等学历教育,把农民培养成大学生,地方政府买单;此外,我们还率先制定了《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守则》,这些在全国都是首创。”翟超群激动地说道。正是这份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付诸实践的魄力,让昆山的农民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说起蟹专家许玉凤,在巴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刚从事蟹养殖时,作为门外汉的她曾一度遇到各种不顺。她一边虚心请教周边养殖能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一边还买了很多养殖教材“忙里偷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学习的许玉凤养蟹技术逐步提高,养殖效益也高了。几年摸索下来,夫妻俩还探索出了一套无抗全生态虾蟹混养技术,不仅回捕率高,而且青背白肚、肉质饱满口感好。随着销量的增加,许玉凤又创新大闸蟹销售模式,做起了礼盒装,注册了公司和商标,2019年还加入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借力互联网销售大闸蟹,拓展了近百名分销商。随着许玉凤的声名远扬,很多异地养殖户也来找她取经学艺,并被上海、盐城等地养殖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只要是养殖户遇到问题登门求教,许玉凤都尽己所能提供帮助。因出色的养殖能力以及良好的带动效应,许玉凤也收获了很多荣誉,现在,养殖户都会亲切的叫她“许老师”,并称赞她是真正的专家。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

与许玉凤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姚科伟。2011年,一次偶然机会,姚科伟结识了上海哈密瓜研究所的专家,并品尝了研究所种植的哈密瓜。“当时我就震惊了,这瓜的口感一点都不输给新疆。”姚科伟说。自此,他就走上了哈密瓜种植的钻研之路。

最初,姚科伟虽然有基本的粮油生产实践,但接触哈密瓜还是头一回。为此他先后参加了由市农业培训部门组织的江苏省青年农场主培训、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昆山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培训等各类培训进行“充电”,2018年,还报名参加了由农业农村局和南京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本科学历教育,今年年底即将毕业,拿到他梦寐以求的毕业证书。凭借过硬的品质,依托政府打造的“昆意农”网销平台、电台巷火锅店企合作等多元化销售模式,“姚哈哈”哈密瓜一上市就被迅速抢空,供不应求是最好的诠释。2020年,公司亩均产值近4万元,亩均纯效益超2万元。

在许玉凤、姚科伟等乡村致富领路人的带领下,昆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充分展示了昆山新时代新农人的新风采。据悉,到2022年底,全市还将新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0名、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00名,基本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支队伍的形成,也必将推动昆山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陆平静 吴亚松)

责任编辑:吴亚松
发布日期:202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