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经典 苏州举办纪念刘天华诞辰125周年国乐名曲音乐会

今年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1895-1932)诞辰125周年。为纪念国乐先驱刘天华,11月8日19:30,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剧院上演了一场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倾情献演的国乐名曲音乐会。在这场名为“苏韵流芳”的音乐会上,现场丝竹悠扬、掌声雷动,观众们在弦音绕梁的琴瑟声中,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艺术家们共同重温名曲经典、缅怀国乐大师。

音乐会精选了11首经典国乐名曲,其中有7首为刘天华不同时期的作品。乐团运用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以独奏、齐奏等多重形式演绎,多维度展现了刘天华如稀世明珠般光彩夺目的音乐作品,以及其对民族音乐的灼热情怀。

音乐会伊始,一曲《变体新水令》奏响了悠悠中华韵。《变体新水令》是刘天华根据民间丝竹《新水令》编创而成,后经刘文金编为民族管弦乐曲。随着华美的音乐缓缓展开,观众们仿佛感受到自己身处云蒸霞蔚之中。全曲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让在场的观众们感受着国乐的旋律之美与意境之妙。

随后,二胡与乐队演奏的《良宵》,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全曲简短、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为现场观众生动再现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美好情景。《歌舞引》为刘天华于1925年观意大利歌剧表演引起的灵感而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在节奏时快时慢、强弱鲜明的琵琶齐奏声中,观众们仿佛置身于轻歌曼舞的情境里。

刘天华被视为中国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音乐会特别设置了二胡独奏环节,由青年二胡演奏家吕婷婷演绎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中的《月夜》和《空山鸟语》。《月夜》采用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并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乐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现场观众在宛如纤尘的妙音中,“欣赏”着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空山鸟语》标题取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是其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现场,一幅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静谧画卷伴着美妙的二胡乐声,在观众们的脑海中延展开来。人们在悠扬的二胡声中,体味着“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优美意境。

乐团还与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孙瑶琦合作演绎了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烛影摇红》。这首中国式的华尔兹二胡圆舞曲,是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乐曲展现了一派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轻快中见哀伤、欢愉时现无奈、沉醉里出感慨,让现场观众体味其中的警示之韵、忧患之味。

刘天华的音乐实践始终以国乐的振兴、与世界音乐的“并驾齐驱”为己任。为纪念这位百年巨匠的杰出贡献,音乐会现场,著名民歌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其萍倾情演唱了歌曲《刘天华》。歌曲将刘天华一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娓娓道来,带领现场观众表达着对音乐大师的真切怀念。

在音乐会当晚的合奏曲目中,二胡与乐队合奏的《赛马》,奏出了马的嘶鸣,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山谷草原,似乎奔跑着的骏马就在身边,亲切动人,让人遐想万分;琵琶与乐队《彝族舞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带着现场观众欣赏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的舞蹈;扬琴与乐队合奏《春到清江》以情绪和节奏的强烈对比,使人进入春日清江两岸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诗情画意之中。而在乐器独奏乐曲中,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诗意而作的古筝独奏《箜篌引》表现了泣鬼神、动天地、石破天惊的幻想境界;笛子独奏《秦川情》细腻婉转、激昂奔放,表现了八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和热情、豪放、粗犷、爽快的性格。

音乐会在刘天华创作的《光明行》中进入最后的高潮。《光明行》为一首具有民族气魄的进行曲性质的乐曲,现场观众们在气势宏大、明快而富有生气的旋律中,感受作者锲而不舍、不断求索的精神及对革新民族音乐寄予的美好而光明的愿望。

音乐会结束后,现场观众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来表达内心对国乐大师刘天华的致敬与对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家们精彩演出的喜爱。

江苏省音协主席、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表示:“刘天华先生是国乐先驱,作为作曲家、演奏家,因其创新、卓越的音乐实践而被当世学者称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的乐府泰斗’。今年是刘天华先生诞辰125周年,我们以纪念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刘天华先生的经典作品,颂扬国乐大师为民族音乐所做的杰出贡献,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与光大国乐先辈们追求理想、勇于革新、担当有为的高贵品格,不断推动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以先进理念与精湛水准,为新时代民族音乐品牌的打造而贡献力量。” (季明明)

责任编辑:吴亚松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9日